退休理財:《金錢超思考 "How to Think About Money"》讀後心得

心得摘要

  • 追求消費快感不會讓人快樂,把錢花在和家人、朋友共度美好時光才是快樂的體驗。
  • 作者建議年輕人先選擇相對高薪但或許較為無趣的工作,這樣才能先存下第一桶金。
  • 考量活太久的風險,晚一點申請退休金是較佳的財務決策。
  • 要以30-50年的角度長期投資股市,避開行為財務學的人性盲點,追求指數報酬、分散投資。
  • 我們的目標不是變有錢,而是擁有足夠的金錢去過想要的生活。

作者簡介


金錢超思考》的作者是喬納森.克雷蒙(Jonathan Clements),他曾擔任花旗集團財富管理部門的理財教育總監,在《華爾街日報》擔任個人理財專欄作家超過二十五年,並不時擔任美國各大電視廣播財經節目的專業嘉賓。作者分享了很多有趣的觀點,以下是我的整理和心得。


關於金錢和快樂

追求消費快感不會讓人快樂:

大部分的理財書都不鼓勵奢侈消費,例如《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 "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所描述的"有錢人"樣貌,大多是支出遠小於收入、開普通的車、也不會滿身名牌錦衣玉食。這邊提到了所謂的「伊斯特林悖論」:已開發國家人民的快樂程度其實並沒有隨著富裕程度一起增加。如果花錢不能讓人快樂,則可能是因為花錢的方式不正確,因為追求消費快感不一定會讓人快樂。


如何用金錢買到快樂的體驗:

財富可以降低我們的財務焦慮,有更多自主選擇的空間,更能提早選擇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金錢所能創造的美好體驗則來自於做我們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或者和我們重視的家人、朋友共度美好時光。



關於金錢和人生

重視活太久的風險、更早進行財務規劃

經濟發展和醫療進步讓多數人類的平均壽命攀升,1900年出生的美國男/女平均壽命分別是52/58歲,而2000年出生的男/女平均壽命則增加至80/84歲。平均數據之外,美國現年65歲的老年人中有25%人會活到90歲以上,如果是收入穩定的中產階級,活到90歲以上的比例更高。(台灣數據:根據「109年簡易生命表」,台灣人的平均壽命為81.3歲,其中男性78.1歲、女性84.7歲。)從風險的角度來看,活太久的風險遠高於早逝的風險,要累積足夠的退休資金,必須更早進行財務規劃。退休可能是我們的最後一個財務目標,但必須把它放在第一順位。


年輕時先選擇較不有趣但相對高薪的工作,先存下第一桶金

這個論點可能和多數專家主張的不同,大部分生涯規畫專家會建議年輕人優先選擇追求熱情和夢想,反正年輕就是本錢、失敗了還有時間重來,但本書作者卻建議年輕人,「先選擇比較不有趣但是相對高薪的工作,這樣才能存下第一桶金」(鄉民OS :只能選不有趣的低薪工作或者是有趣的低薪工作吧...XD),他的觀點是,提早累積財富加上長期複利效果可以讓你提早擁有財富自由,而財富自由可以讓你有更多的職涯選擇,累積了足夠的財富之後,你更能夠追求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目標。

作者提到,多數人花費數十年的時間為退休生活做好財務準備,但卻幾乎沒有好好想過空閒時間要做甚麼。他認為退休應該被視為是職場時間的延續,我們還是需要一份可以自我實現的工作,只是退休之後不需要計較這份收入的收入是否夠好。


晚一點申請退休金是較佳的財務決策

這部分是我覺得本書另一個有趣的論點,美國的社會安全退休福利請領年齡為62~70歲,如果你選擇70歲退休,相較於選擇62歲退休,你拿到的的退休金會增加76~77%(通膨調整後)。以2016的數據來看,大約有四成的美國人會選擇在62歲就選擇領取退休金,但這樣做是最佳解嗎? 如果考慮你的可能壽命,選擇62/66/70歲退休,哪一個是財務上的最佳解? 按照作者估算,如果我們可以活到80歲以上,那麼延遲領取退休金是相對有利的財務決策

台灣的勞保老年年金給付,給付請領年齡是65歲,每提前1年減4%(最早60歲),每延後一年增加4%(最多增加20%),所以選擇60歲或70歲退休,差距大約是40%(試算了一下,大約是每個月 2萬多 VS 接近3萬的差異),延遲退休會是最佳解嗎?? 改天寫文章來計算一下在不同壽命、不同投資報酬率之下的最佳解。(OS: 不過大家都擔心勞保年金會不會破產,早點領錢比較好吧?? )


關於投資方法

作者主張長期投資股市(要以30-50年的角度進行長期投資,提到 Ronald Read 的成功案例),避開行為財務學的人性盲點(短視、以為未來可預測、過度自信、從眾...),追求指數報酬、偏好低成本投資工具。這部分相關書籍文章眾多,此處不贅述。

關於風險控管

2009之後股市是長期的大多頭,只要拉回找買點事後來看都是對的,長期空頭的情境很久沒出現,但不能保證未來不會出現。多數理財書都會強調下跌時要按照紀律加碼,但如果退休族遇到嚴重的over-loss,在沒有其他收入、又須支應日常費用,在巨大的身心壓力和財務壓力之下,要如何應對? 這是多數理財書籍比較沒談到的部分。

如何設立停損點

書中的做法是去設算股市可能的最大跌幅,例如,若股市在空頭市場可能的跌幅是40%,而我希望1000萬退休投資組合的最大下跌不要超過200萬,則股市的持有上限應該是 200萬 / 40% = 500萬(有點像投資組合保險的概念)。想要精準掌握股市高檔賣出是技術上不可行的事情,退休族只能在事前的投資組合配置中先做好比例控管以降低風險。

另一個停損的方法是問自己:如果我今天是從零開始,那麼我會買進現在擁有的投資組合嗎? 我是否承擔了一些不必要的風險?  (若在2021年初追高買進A股卻遇到Q2暴跌,用重新建立帳戶的方式去思考,較能做出符合目前市況的理性決策)


結語:我們的目標不是變有錢,而是擁有足夠的金錢去過想要的生活。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本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