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理財:FIRE族、退休族的投資典範 - 加油站退休員工Ronald Read如何累積超過兩億台幣的資產

 

摘要總結:存下所得的25%,投資產業龍頭股,40多年的定期定額加上60多年的長期複利,最終成為藍領富翁。






Ronald Read的故事:

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羅納德·詹姆斯·里德Ronald James Read (1921/10/23 –  2014/6/2)是美國的慈善家、投資者、加油站服務員和工友。他在1945年自二戰退伍後,有大約25年的時間擔任一間加油站的服務員和技工,1979短暫退休一年後,又繼續在JC Penney作了17年的兼職管理員,最後在1997年正式退休。

他在1960年結婚,那年以 12,000 美元為家人購房,也資助繼子女的大學教育。據認識他的人說,儘管他的工作薪水有限,但他還是通過購買股票積累了大量財富。他長期持有幾家藍籌公司,產業包括醫療保健、電信、公用事業、鐵路運輸、銀行和消費品。他在2014年去世時累積了近 800 萬美元的資產,並將其中的600萬美元捐贈給醫院和圖書館

最近常常有理財文章介紹Ronald Read的故事,因為他並非出生於富裕家庭,職業也非大家所謂的高薪專業白領,然而他卻能藉由勤儉、儲蓄和長期投資,累積出遠優於一般白領階級的財富(這比我多….非常多啊….),對於追求財務自由的FIRE族或是退休族,這自然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經典案例。


Ronald Read把收入的多少比例用於長期投資? 真的可行嗎?

網路上有不少文章介紹他的理財故事,但身為一個財務工程科學家,秉持著用數據驗證真理的精神,自然想檢視一下他是用怎樣的方式、比例進行投資,思考這樣的方式是否也能複製到其他人身上。


模擬假設

  1. Ronald Read自1945退伍後開始工作,一直工作到1997年,估計年輕人前幾年存不到錢,所以我們從1950年(30歲)開始、一直到1997年(77歲),他持續將工作年收入的X%比例用於存下來,在年底投資於美股。1998之後停止投入資金,完全讓投資組合跟著市場走,一直投資到2014過世為止。
  2. 假設他工作期間(1950-1997)的年收入是美國平均家計所得(US Average Household Income) <附圖1> 的75%
  3. 他長期持有各產業的藍籌公司,所以假設投資標的為美股S&P 500指數,股利收入通通再投資於股市。
  4. 求解:若期末資產為800萬美金,則用於投資的比例X%是多少?

計算結果

  1. 若他的年收入是美國平均家計所得的75%,推估他把收入用於投資的比例約是25%
  2. 用一樣的邏輯,若他的年收入是平均所得的90%,推估X%約是21%;若他的年收入是平均所得的60%,推估X%約是31%。抓25%應該是一個允當的數字。
  3. 若他把拿來做投資的比例降到10%,這樣最後的資產也可以有300萬USD,換算成台幣也算億萬富翁,其實也不差。


推估Ronald Read的資產走勢


照上述的設定,可以推估出Ronald Read的資產走勢,他大約在1990年就成為了百萬富翁,當然2000和2008年他也臨資產暴跌的窘境,但持股續抱到2012年就再創新高。


Ronald Read投資為何能成功? 能否複製

  1. 「收入–投資=支出」,節儉和儲蓄的美德:美國1960-1985的個人儲蓄率大多還維持在10%以上(見<附圖2>),1985之後才降到10%以下。估計Ronald Read把收入的25%存下來做投資,在那個年代應該不是做不到的事情。
  2. 40多年的定期定額加上60多年的複利:雖然起始投資金額不大,但是用時間換取空間,有紀律的投資,不一定需要高深的金融知識或精準的市場判斷,藉由長期的複利效果,終能累積出豐碩的果實。
  3. 身體健康壽命長:要享受長期複利當然前提是活得夠久,Ronald Read一直工作到76歲,代表他的身體健康,也沒有太多醫療支出。大家可能會質疑70多歲怎麼可能還找得到工作,但那個年代高齡(55歲以上)的勞動參與率都還有四五成(見<附圖3>),當時的人可能不會像現代人都想早早退休吧?
  4. 良好的婚姻:Ronald Read在婚姻上從一而終,也就避免了每離婚一次資產就要被打對折的狀況,維繫家庭關係也是保有資產重要的一環。(如果筆者離婚的話,資產應該是…..直接歸零吧 XD)
  5. 買在低房價:Ronald Read在1960年以12,000美元買房,當年的平均家計所得是5,600美元,用這數字來看,房價/所得比大約只有2-3倍。台灣目前的房價所得比是9.07倍,台北則高達15.79倍,工作收入都被房貸吃光了,這點應該是台灣中產階級退休大不易的主因吧?!房價問題無解,這也只能更早開始儲蓄、及早投資拉長時間戰線才能因應吧?

以下為參考資料

<附圖1>美國平均家計所得(US Average Household Income)



<附圖2>美國個人儲蓄率(Personal Saving Rate)



<附圖3>美國勞動參與率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s for four broad age-sex groups, 1950–2011.


<版權所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