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配置:退休族的全球投資組合裡應該配置多少台股

 

摘要總結:

  • 2016年初至今,美元兌台幣貶值的幅度超過20%,如果退休族將資產全數配置於美元資產,遇到台幣大幅升值+台幣物價走高,換算成台幣後的資產和購買力其實是大幅下降。
  • 2009以來、台幣大幅升值的三個波段行情都伴隨台股的多頭行情,期間平均每個月台幣升值0.51%,台股漲幅1.99%,幅度大約是1:4。
  • 退休族的全球投資組合裡應該配置20%的台股,這樣比較能對沖台幣升值的衝擊。



「鄉民的提早退休計畫」-三基金投資法

最近拜讀了「鄉民的提早退休計畫」(觀念版、實踐版)  ( 原文書名:The Bogleheads’ Guide to the Three-Fund Portfolio: How a Simple Portfolio of Three Total Market Index Funds Outperforms Most Investors with Less Risk)   這本書集結了柏格頭論壇(Bogleheads.org)上的概念,將投資步驟簡化為:先理財,再利用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投資,就能簡單打造良好的投資組合。本書提到了所謂的三基金投資組合,也就是:

  1. 整體股票市場(美國)指數基金(Total Stock Market Index Fund)、
  2. 整體國際股票市場(美國除外)指數基金(Total International Stock Market Index Fund)
  3. 整體債券市場(美國為主)指數基金(Total Bond Market Index Fund)

(如果把1.美國股市*60%  和2.美國以外的其他股市*40%加起來,就約略等同於MSCI世界指數)

投資人可以按照風險承受能力、年齡和財富設定投資目標,藉由以上三種核心元件基金的不同比例配置,來建構低成本、穩健財務計劃。

指數化投資享有低成本、透明、風險分散、多樣化等等的好處,此處不再贅述,這樣的投資規劃對於美國投資者也沒有甚麼問題。但對於其他非美元國家的投資者,就必須多考量:匯率對於投資組合的影響。


退休資產配置不能忽略匯率問題

你退休後的生活是用台幣支付,如果把退休金全部配置在美元資產(ETF,基金,股票,債券...),又遇到台幣大幅升值+台幣物價走高,你換算成台幣後的資產和購買力其實是大幅下降。




舉例來說,2016年初美元對台幣匯率曾高達33.65,到現在27.8左右,美元對台幣貶值的幅度超過20%!! 印象中2016年最慘,很多基金賺到國際股市漲幅,但因為台幣升值太多,投資戰果被匯率吃光。如果你是2016年退休的人,假設其他條件不變之下,你投資在美國股債的部位因為匯率就減損了20%,這個影響很大不能輕忽。(OS: 有人抱怨過去幾年台幣計價的產品表現不如美元計價的產品,這部分應該要把匯率因素考慮進去)

可能有人會說可以做匯率避險(台灣只能做USD/TWD SWAP),但這個工具只有機構法人可以做,一般人根本沒辦法交易;另外雖然最近避險成本很低,但先前美國升息、台灣不升導致美台利差擴大的時候,匯率避險成本曾高達年化3%,那陣子壽險公司的匯率避險成本也是貴到嚇人(2020年新台幣強升 5.3%,據報載壽險業全年累計匯兌成本衝高到2,968億元,直逼3,000億元大關)。所以還是要想其他的避險方式才行。


台幣升值常常伴隨台股走高

分析2008金融海嘯之後、台幣大幅升值的三個波段行情,計算期間內台幣匯率和台股的平均月漲幅,三個期間分別是:

  • 2009/2~2011/5
  • 2016/2~2018/3
  • 2019/8~2021/10




這邊可以看到近十年台幣升值常常伴隨台股上漲,台股漲幅對台幣漲幅大約是4:1的關係。有的時候市場會擔心台幣升值可能對出口商造成匯損導致台股表現不佳,但資料顯示台幣升值反而有利於台股表現。

全球投資組合裡應該至少配置20%的台股

所以按照上述的數字,如果你的投資組合配置80%美元資產和20%台股、兩者用4:1的比例做配置,這樣可以部分對沖台幣升值對投資組合的衝擊。

比較幾個股六債四模擬投資組合如下,把全球股的部位減少20%換成台股,比較2016年以來全球投資組合換成台幣計價之後的表現:

  • 全球股60%+全球債40%,美元計價
  • 全球股60%+全球債40%,台幣計價
  • 全球股40%+台股20%+全球債40%,台幣計價




雖然搭配20%台股的投組比起[全球股60%+全球債40%,台幣計價]績效改善不少,這個績效大約是[全球股60%+全球債40%,美元計價]的八成(因為有兩成的績效拿去補貼其他美元部位的匯損)。另外台股長期績效和美股、已開發股市都是高度正相關,這樣的配置不會造成太大的偏離風險。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本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