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配置:怎樣幫(教)小熊在上大學前存下第一桶金

 

摘要總結:

  1. 多數人對於理財的思考慣性是偏向「快速」致富和「神準」進出,但穩健務實的做法應該是「提早」儲蓄和投資,提早藉由投資的複利效果累積財富。
  2. 如果熊爸從長子小熊出生的2004年開始定期定額,每年擠出2萬元幫(教)小熊投資美股S&P500指數,現在累積的數字大約是100萬元,而總投入金額只有34萬元,足以應對大學就學所需的支出。
  3. 在這個金融資產持續膨脹的年代,養成正確的理財習慣和讀書學習一樣重要,這篇文也是寫給小孩看的。


該不該幫小孩出大學學費? 

前陣子在《Dcard》上有篇「一個學費直接看清父母」的PO文,討論到該不該幫小孩出大學學費的問題,引起了鄉民的熱烈討論。讓小孩學習獨立自主當然是重要的,但我相信大多數家長在財務狀況許可、且子女有意願的前提下,都傾向於儘可能資助子女獲得更好的教育。讀者們比較有興趣的,應該是怎樣藉由適當的理財規劃,讓家長或小孩有能力應付高等教育的支出。


為什麼不從0歲開始做理財規劃?

前一篇文章:「加油站退休員工Ronald Read如何累積超過兩億台幣的資產」,推估他從30歲左右開始存下工作收入的25%投資於美股,藉由60多年的複利,90多歲累積了超過台幣兩億的可觀資產。不過,如果等到90歲才獲得財務自由,會不會太晚了?在現在這種金融工具非常發達的時代,如果父母可以更早幫子女進行財務規劃,從0歲而不是從30歲開始做理財規劃,這樣不就可以更早獲得財務自由嗎?

yes123在2020年的問券調查:4成2大學生背學貸,出社會5.4年才能還完。如果年輕人在求學時期就背負高額學貸,出社會的前幾年薪水也偏低,就很容易形成入不敷出、難以儲蓄的負面循環。(OS. 小孩如果混得太差,這樣以後怎麼給爸媽零用錢?)教育是最重要的投資,如果我們知道子女(或自己)20歲左右要面臨求學的高額費用,為何不更早開始培養儲蓄的習慣,藉由適當的投資解決教育經費的問題?


怎樣幫(教)小熊在上大學之前存下第一桶金

哥哥小熊說他每年可以勉強擠出一萬元作理財,如果從他出生的2004年開始做定期定額,每年年底擠出1萬元,小額投資美股或台股,現在帳戶累積的數字是多少?

分析結果如下:

  1. 200412/31~2021/9/30定期定額美股S&P500指數(含息),每年年底投資1萬元,總投入金額為17萬,現在帳戶累積的數字是558,761,整體報酬率為228.7%
  2. 如果把標的換成台灣加權指數(含息),總投入金額為17萬,現在帳戶累積的數字是505,538,整體報酬率為197.4%
  3. 如果把每年投入金敖提高到2萬元,不管投資美股或台股,現在帳戶都超過100萬元

定期定額的投資風險大嗎?

弟弟小小熊問:「過去10年美股幾乎一直在上漲,如果取樣歷史上的下跌區間,搞不好會賠錢吧?」好問題,有風險意識是正確的,所以我做了比較長期的回測,每年年底投資1萬元,投資期間取整數改成20年,總投入金額為20萬,比較從1930年以來的投資成效,結果如下表,表現最差的一段是1955-1975,那時候遇到能源危機和停滯性通貨膨脹,但其間也累積了97%的報酬。

時間拉長來看,定期定額投資遇到市場大跌,反而有機會把投資成本攤平在低點,讓投資享受到經濟和企業長期成長的果實





(說明:上述計算不考慮費用及相關稅賦,也不考慮通膨的影響)


養成小孩理財的習慣才是最有意義的事

 家長每年幫小孩存個一兩萬應該還不是太難做到的事情,但若在這過程中也能養成小孩儲蓄和長期投資的習慣,這是更有價值的事情。
最後給小熊和小小熊們一點理財建議:

  1. 每年的壓歲錢應該將大部分拿來儲蓄和投資,多作家事爭取零用金;
  2. 不要把壓歲錢藏在書櫃裡或床底下,這樣錢不會變大,還可能被弄丟(或者被爸媽不小心借走)
  3. 用爸媽剩下的手機不買新哀鳳,不買最新的PS5;
  4. 取消訂閱音樂或是奈飛影視服務,玩遊戲不課金;
  5. 少買N牌、A牌球鞋,多穿迪卡農;
  6. 儘量帶熊婆婆、熊媽媽的愛心便當,減少訂購外送;
  7. 和教育相關的投資不用省;
  8.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錢小而不投資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本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