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配置:不同年齡的人應該怎樣資產配置來累積退休金

朋友問: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例如剛出社會、成家立業、接近退休或是已經退休,在投資上會不會有不同的配置方式?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參考美國的401k退休金計畫當中,最受歡迎的基金類型:生命週期基金,或稱為目標日期基金(Target date fund)。按照這種模式進行配置,可以解決不同年齡的資產配置問題。


「生命週期基金」/「目標日期基金」(Target Date Fund) 

「生命週期基金」/「目標日期基金」是根據基金目標持有人的年齡不斷調整投資組合的一種基金,隨著時間接近投資人設定的目標退休時間,帳戶會不斷調整其投資組合,降低資產的(股票)風險,來達到投資人安心退休的目標。追求在和目標持有人在生命不同階段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的前提下實現資本的最大增值。(以上文字部分來自維基百科)


生命週期基金規模達 $2.8 Trillion 

 美國政府於2006年立法將人生週期型基金作為適格預設投資方案(Qualified Default Investment Alternatives (QDIAs),可以將這種產品作為預設基金,估計美國有28%左右的投資人會選擇人生週期基金做為退休基金。根據Morningstar統計,2020年底生命週期基金的總規模已高達 $2.8 Trillion。

(在台灣也陸續發過目標日期基金,可惜規模都不是太大(OS:有點像是票房毒藥),或許是整體自選退休平台的機制尚未建立,客戶端也需要許多教育和溝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生命週期基金整體行業的平均費用率已下降到 0.52%,與2009年相比大約下降一半。



生命週期資產配置(Glide Path)

投資者面對風險包括長壽風險、通貨膨脹風險以及市場風險,如果太保守、報酬率不足要面臨所得替代率太低的困擾;但若年老時太積極則可能導致退休帳戶過度侵蝕。生命週期基金規劃的重點就在於透過不同年齡、動態調整投資組合的過程(持股比例隨年齡往下調整,所謂的Glide Path),把從年輕到老年的投資報酬和風險進行最佳化。

以Vanguard的Glide Path(美國人,假設65歲退休)為範例,介紹觀念如下:

  • 初入職場小資族(40以前):持股90%以上。
    剛開始工作前幾年薪資水準較低、可儲蓄或投資的資金較少,因此即使全部投入股市,相較於未來30年可能的人生總資產相比,這些持股也只是相對低的比例。另外因為是每個月從帳戶提撥,距離退休前還有非常多次的投資機會,積馬攤平的空間也更大,因此這階段能承擔較高風險、追求較高成長的報酬率。
  • 中壯年到退休前(40-60):持股從90%往50%緩降,每年下降2-3%。
    這個時期工作和家庭責任逐步加重,薪資水準也高於職場前期,投入退休帳戶的金額也上升,此外40歲之前投資到股市的金額也累積到一定幅度,因此可以開始分散配置到債券市場,讓股票比例逐年降低到,降低帳戶波動。
  • 退休時(65歲前後):持股約45%~50%。
    準備退出職場,未來可再投資的金額和時間有限多數,股債均衡配置。(業者設定退休時的持股比大多在50%上下)
  • 退休後(72歲之後):持股降至30%以內。
    完全退出職場,這階段靠穩定收益過生活,此時配置的風險進一步下降,避免帳戶波動過大導致退休族入不敷出。




資料來源:Vanguard

https://institutional.vanguard.com/VGApp/iip/site/institutional/investments/TargetDate



台灣人的生命週期資產配置:比美國人更保守

不同業者對於Glide Path的設計不一定相同,模型考慮的因素除了經濟面、市場面之外,更需考量投資人的平均餘命、薪資水準、提撥率、收入支出,對於不同國家的投資人,生命週期資產配置也可能不同。

貝萊德投信的享樂退系列有提到適用於台灣的Glide Path,與前述Vanguard的配置範例來相比,其中台灣模型股票比例降至50%的年紀大約是50-55歲,美國模型則是65歲,持股比例則提早從35歲的90%下滑到55歲的50%。如果我們參考私校退撫的退休資產配置,建議股債均衡穩健型基金的族群也是落在50-55歲的投資人。


勞動參與率數字:預估退休年齡應設定在55歲

推估業者在配置上更保守的考量之一是就業,從數據來看,台灣人的高齡勞動參與率在50歲以上開始驟降(似乎是歧視高齡勞動者),55-60歲勞動參與率驟降至56.1,也就是大約有一半的人在55-60會退出職場,除非你是公務人員,一般企業員工把預估退休年齡設定在65歲有點太樂觀。



台灣一般企業員工可以如何資產配置來累積退休金

  • 預估退休年齡應設定在55歲,50-55歲資產配置持股比例約為50%;
  • 35歲之前可以採取積極配置,持股90%。
  • 35-55歲陸續降低持股比例,一年下降2%,增加債券分散風險。
  • 55歲之後持續降低持股比例,一年下降1-2%,直到持股30%。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本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