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配置:重讀"Likely Gains from Market Timing" - 資產配置關於擇時進出的思考-系列4

 摘要總結

  • Sharpe (1975)對擇時交易的知名研究 "Likely Gains from Market Timing"的結論是「除非十次預測裡面可以對七次以上,或許投資人不應該去擇時進出」。本文以此為基礎,並將資料更新到2021年底。
  • 美股S&P500指數1928~2021年的含息年化報酬率為9.98%,年報酬打敗3個月國庫券的機率為68.09%。
  • 假如投資者每年做一次擇時交易,在完全持有美股或完全持有國庫券兩者之間做轉換(不考慮成本),其判斷的正確率要超過72%,獲利期望值才能打敗買進持有。
  • 若每年的帳戶成本達1.5%,擇時的勝率分別要超過80%才能打敗買進持有,非常不容易。控制成本和避免無效交易仍是避免績效落後的較佳作法。
  • 若換成表現較差的市場例如近三十年的港股,打敗買進持有的門檻勝率降至六成左右,相對比較容易。


<Likely Gains from Market Timing>
沒有七成以上的勝率,就不該對美股擇時進出

  • 作者:William F. Sharpe(諾⾙爾經濟學獎得主, 也就是"Sharpe Ratio" 的那位 "Sharpe") 
    發表期刊: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Vol. 31, No. 2, pp. 60-69. Mar-Apr 1975
  • 研究目的:比較擇時進出與買進持有策略的長期累積績效差異,並估算出如果要打敗買入持有、擇時交易策略所需要的勝率為多少。
  • 模型設定:如果投資者採取擇時進出策略,每年在100%持有股票或100%持有現金兩者之間做轉換(每年底做一次交易,可以選擇買股或約當現金然後持有到次一年底,不考慮做空),比較不同勝率之下,擇時與買進持有的績效差異。
  • 作者分析了1929-1972、1934-1972、1946-1972期間的美股表現,他認為1934-1972這段期間對於擇時進出/買進持有的表現相對比較公平,所以後面文章的分析以這段區間進行分析。
  • 1934~1972,S&P500指數的年化報酬率為11.73%,年報酬打敗約當現金的機率為67%。
  • 1934~1972,每年擇時進出判斷的勝率要超過77%,累積的績效才能打敗買進美股持有不動的投資人。若再加上每年1%的成本(例如交易成本或其他費用),勝率要超過83%才能打敗買進持有,難度非常高。
  • 作者認為,(長期來看)除非十次預測裡面可以對七次以上,或許投資人不應該去擇時進出美股。這篇文章是大多數被動投資者都會引用的經典文獻


按原分析架構更新到2021年底,結論也沒有太大的不同

  • <Likely Gains from Market Timing>這篇文章用了最簡單的數學(簡單的統計和期望值計算,只有加減乘除和開更號)闡明了投資的道理,不才如我只能幫大師更新資料,補上過去五十年的數據。
  • 1928~2021,S&P500指數的含息年化報酬率為9.98%,美股單年報酬打敗現金(3個月國庫券)(Good Year)的機率為68.09%,落後(Bad Year)的機率為31.91%。(資料來源請參見附錄)
  • 再加入擇時決策之後,投資人可能有四種情境:1.在多頭年選擇股票(正確),2.在多頭年選擇現金(錯誤),3.在空頭年選擇現金(正確),4.在空頭年選擇股票(錯誤)。計算這四種情境各自的報酬率,再乘上各情境的機率後加總,即可得到擇時交易策略的期望報酬。
  • 下圖可以看到,把現金納入投資選擇之後,在空頭年選擇現金(正確)的好處是少跌15.31%,但若在在多頭年選擇現金(錯誤)平均會少賺18.72%,兩者的報酬並不是1:1,現金少賺的壞處平均大過於少跌的好處,所以擇時勝率必須比買入股票持有不動的勝率68.09%更高,才能彌補這個差距


<四種情境之下的期望報酬>


勝率要到多高,擇時策略的獲利期望值才能打敗買入持有?

  • 買入持有的年勝率為68.09%,若帳戶年成本1%,擇時交易的勝率要超過77%才能贏買入持有。(各欄位的計算公式,請參見附錄說明)
  • 如果勝率100%(交易之神?),年化報酬會比買入持有高4.32%。
  • 若年化成本為0%,擇時勝率要超過72%才能贏買入持有。
  • 若年化成本達1.5%,擇時勝率要超過80%才能贏買進持有率(作對:做錯的比例高達4:1),非常困難。
  • 如果要選Benchmark,應該要避免S&P500指數這種效率高、長期績效好的單一市場;除非有重大的金融海嘯或災禍,美股適合放在長期持有的核心部位,要創造Alpha應該要從其他效率比較低的市場下手。

<不同勝率之下  擇時策略的獲利期望值>


<不同成本之下  擇時交易要打敗買入持有的最低勝率>



以蒙地卡羅模擬分析擇時進出的績效分布

  • 假設年化費用1%、勝率77%之下,擇時策略的獲利期望值與買入持有相當。
  • 利用蒙地卡羅分析法,模擬一個投資人從1928年~2021年的決策,每年做決策的正確率77%,如此模擬1000次,比較其年化報酬率與買入持有的差距。
  • 模擬結果顯示擇時進出約有68.5%的機率表現優於買入持有,仍有31.5%的機率會落後(雖然兩者獲利期望值相當)。

<以蒙地卡羅模擬分析擇時進出的績效分布>



如果投資長期績效較差的市場-門檻勝率會降低

  • 選取市場為香港恆生指數,約當現金報酬率則以HIBOR估算,期間為1992~2022 (2022 YTD 為-34.32%)
  • 近31年的年化報酬率為4.20%,港股單年報酬打敗約當現金的機率為54.84%,比美股少了很多。
  • 考量1%的費用,打敗買入持有的門檻勝率降至64%;若不考慮費用,門檻勝率降至59%。
  • 勝率80%代表作對:做錯的比例是4:1,勝率66.66%代表作對:做錯的比例是2:1,難度下降很多。
  • 門檻勝率80%的時候大多數操盤人應該大多不會想去做擇時進出,因為輸的機率很大;但若這個門檻降低到50~60%,再加上指數表現原本就不好,如果對手都在賭擇時/選股,那麼操盤人可能也會有不得不賭一把的壓力。


<恆生指數 四種情境之下的期望報酬>


<不同勝率之下  恆生指數擇時策略的獲利期望值>





附錄說明:

歷史資料:1928-2021
  • 採用NYU的數據,美股報酬為S&P500指數含息報酬,約當現金則是用3個月國庫券的報酬率,資料來源:https://www.stern.nyu.edu/~adamodar/pc/datasets/indname.xls






各欄位計算公式:

  • 我發現Paper的PDF中關於geometric mean的計算有錯(如紅字),比對原文數據之後應該是相減而非相加,在此特別註記。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本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留言